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和区、州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阜康市审计局立足经济监督定位,聚焦财政收支的真实性、合法性和效益性,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责职能,三措并举开展2024年本级财政及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。
一、善于“打破成见”,让预算审计成为“治理助手”
在预算执行审计中,善于“打破成见”重塑被审计单位审计认知偏差。部分预算单位认为审计就是“查账找茬”,存在抵触情绪,甚至将审计整改视为“额外负担”,这恰是对审计价值的误解。在2024年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,发现一笔1200万元补贴资金长期滞留财政代管账户未使用。经核查,该笔资金每年已在医保结算时给予补贴,补贴重叠部分逐笔打回财政代管账户,因财政部门编制预算时未考虑该笔资金,导致一笔1200万元补贴资金长期滞留账户未发挥效益。起初,认为审计是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审计组没有急于否定,而是带着“为国家而审,为人民而计”的初心耐心讲解,最终该笔闲置资金被重新统筹用于民生领域项目,及时解决了因资金短缺未能按时完成的民生项目问题。这一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打破成见的关键,是用“看得见的成效”证明审计价值,预算审计不仅是监督者,更是财政资金的“优化师”,通过推动资金向民生痛点倾斜,让“为人民而计”的理念切实成为群众可感知的实惠。
二、勇于“担当作为”,让预算审计成为“守护能手”
在预算执行审计中,勇于“担当作为”坚决守护财政资金合规性。财政预算执行涉及上百个预算单位、数十亿资金,难免存在“钻空子”的行为,有的通过“以拨代支”虚列支出,有的将专项资金挪用于办公楼装修,这些问题往往隐蔽在复杂的会计分录和项目资料中。在某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,审计组发现该单位在实施项目中编造虚假采购业务,虚开发票套取资金滞留供应商家。面对询问,负责人以编造理由搪塞,甚至通过人情关系施压。但审计人员坚持以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担当,一方面核查项目真实性,一方面追溯资金流向。最终,因发现及时,避免了该笔资金被挪用的风险。这一案例让我们明白预算执行审计的“担当”,就是在“人情关”“压力关”面前守住底线。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连着公共利益,既当好财政资金的“看门人”,更通过建章立制筑牢“防火墙”。
三、敢于“创新突围”,让预算审计成为“效率高手”
在预算执行审计中,敢于“创新突围”实现高效率穿透式审计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预算编制、国库支付、部门执行等多环节,传统“逐笔查账”效率低、覆盖面窄。审计组运用大数据分析,整合财政一体化系统、国库支付数据、部门财务数据,构建“预算编制-执行进度-资金效益”三维模型,短时间内完成对126个预算单位的全覆盖筛查。通过比对“预算项目库”与“实际支出明细”,数据自动标记“超预算采购”“无预算支出”等异常,发现问题线索数量较传统方式大幅提升,其中“挤占资金”、“以拨代支”等问题被精准识别。预算审计的创新,本质是以创新理念、数据智慧提升审计监督效率,实现穿透式审计,让“精准审计”替代“盲目核查”,在寂寞的数据分析中沉淀出守护公共资金的“匠心”。(阜康市审计局供稿)